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陈星星
在疫情的驱动下,以及老龄化、少子化等家庭结构变化引发的消费转型过程中,预制菜成为这两年超市经营的一大热门品类。
在预制菜经营上,我们应该向日本看齐。日本预制菜市场成熟度远高于国内。来自中国烹饪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预制菜渗透率已经超过60%,而国内渗透率仅为10%-15%,预计2030年达到15%-20%。
日本超市预制菜经营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已经细化为即配、即烹、即热、即食四大类别。在日本,超市仅即食类商品销售占比就已达到10%-15%。
日本预制菜经营已经走过了从偏重主食向多种菜系、菜品的开发过程。日本超市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预制菜品类主要是半成品配菜包(Meal Kit)、冷冻配菜包(Frozen Meal Kit)、袋装熟食(Pouch Deli)、微波加热熟食(Range Up Deli)和包装米饭等。
而在国内,疫情之后本土超市企业才开始重视预制菜,目前处于起步尝试阶段。为此,《第三只眼看零售》独家专访了早稻田大学商学博士、日本流通经济研究所特任研究员李雪。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视角,了解日本预制菜发展历程,并从中挖掘出可供当前国内超市借鉴的经验。
李雪认为,预制菜经营是超市发展的方向所在。生鲜食材加工后销售至少会增加10%的毛利率。但由于起步较晚,国内超市在预制菜经营会比日本更为艰难,加工间的硬件条件、来客数下降以及其他业态分流等现实因素都会是其制约。
“从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来看,我国与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尽管在预制菜的发展路径上有所不同,但日本超市的商品开发思路、经验和技术国内都可以参考。”她同时说道。
中日预制菜发展“殊途同归”
《第三只眼看零售》:日本与国内超市预制菜经营现状分别是怎样的?
李雪:目前来看,日本超市预制菜经营已经进入成熟期,但国内尚且处在起步阶段,两者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具体到超市经营层面来说,日本即食品类(熟食)在超市的销售占比可以达到10%-15%。即配类商品涵盖水产、肉类、水果等。可以说,消费者已经不需要自己再“动刀”,蔬菜、肉类、水产等生鲜食材都根据烹饪用途提前分切加工好了。
而国内多数超市还是以售卖食材和预包装商品为主,生鲜的分切、加工较少。熟食品类多是烤、卤、腌和主食类,作为餐桌的补充,达不到“替代餐”的程度,即配、即食这两个类别的预制菜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同时,由于刚刚起步,即烹与即热品类也没有太大体量。
《第三只眼看零售》:预制菜在日本发展经过了哪些阶段?你认为国内超市预制菜经营是否会走上和日本相同的道路?
李雪:预制菜在日本是按照即配、即食、即烹、即热的顺序发展起来的。1970年代中期,日本超市开始进行生鲜加工,即配商品应运而生。80年代后半期,随着便利店发力便当、饭团等食品,超市开始重视发展即食品类。即烹、即热食品则是在2015年之后迎来爆发期。
国内四个品类目前在同时发展,很难划分明确发展阶段。加之,国内零售业发展程度和超市面临的市场环境与日本存在差异,因此,具体发展路径上两者应该会有所不同。
但中日预制菜发展的社会背景相同,都是由于少子化、老龄化加剧,晚婚和不婚比例提高,单身人口不断增加,带来消费需求变化。这也决定了,即便中国发展的路径不能复制日本,但双方最终也将“殊途同归”。而日本预制菜在过去50年发展中的经验、技术,国内超市都可以直接借鉴应用于具体经营。
《第三只眼看零售》:日本超市预制菜经营涉及了哪些上下游企业?目前这一品类的毛利能达到怎样的水平?
李雪:日本预制菜的产业链条是相对简单的。即配、即食品类通常都是卖场加工,现制现售。部分肉类会在加工中心加工后再配送到门店。而即烹、即热类食品则主要是由制造商加工,以预包装食品方式提供给消费者,这其中也包括零售商开发的自有品牌商品。
从利润角度看,预制菜的加工程度越深,毛利越高。生鲜食材毛利率可能只有几个点,但即配商品毛利率能超过20%,即食类商品毛利率能达到40-50%。而由制造商开发的即烹、即热食品毛利率基本等同于预包装食品,约为20%。整体来看,预制菜至少能将生鲜食材毛利率提升10%。重点发展预制菜,不仅可以迎合新的消费需求,对超市提升盈利能力也有积极影响。
预制菜不是单纯食品销售
《第三只眼看零售》:你如何理解“预制菜”这一概念,超市布局这一品类的必要性体现在哪里?
李雪:超市存在的价值就是帮助消费者解决一日三餐问题。随着单身人口增加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鲜销售势必会出现下滑,其原有的引流作用也会打折扣。因此,超市需要为消费者提供符合其当前需求的商品,用以弥补生鲜导致的销售与客流下降问题。也正因如此,预制菜迎来了发展黄金时期。
具体而言,预制菜概念涉及两层内涵,第一是取代在家中做饭,第二是饮食解决方案。这就是说,预制菜经营不仅要帮助消费者简化做饭流程,还要帮助消费者思考吃什么。它要解决的不是Food(食物或食材)的问题,而是Meal(餐)的问题。这与单纯销售食材有本质区别。
《第三只眼看零售》:你提到预制菜经营关键在于提供“饮食解决方案”。那么在国内电商、外卖发达的市场环境下,超市应该如何经营预制菜?
李雪:超市预制菜经营面临的竞争对手并非同行,而是餐饮、外卖等。国内外卖、电商平台的高度发展,决定了消费者在寻求“饮食解决方案”时,通常不会想到主要售卖生鲜食材的超市。因此超市预制菜经营相较日本会更加艰难。
这种情况下,超市需要做到的是打开思维,拓展品类,去寻找目前其他渠道暂未销售或性价比较低的商品,将其快速引进至超市才是其把握增长的机会点所在。
日本经历了预制菜从偏重主食向多种菜系、菜品的发展过程,来满足消费者对便捷、丰富性和营养功能的需求。菜品或套餐类预制菜的毛利更高,按食谱搭配好食材,一份即为一餐或一道菜。
目前我国中餐类预制菜相对发展较为成熟,市场竞争激烈。但西餐类预制菜除牛排外,尚未被开发,毛利空间大,受小孩子和年轻人欢迎,市场潜力大。这也应该是重点关注的品类。
《第三只眼看零售》:现阶段,不少零售商都反映消费者对预制菜接受度低。针对这一问题,对照日本我们能够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吗?
李雪:消费者接受度是决定预制菜经营成败的关键。预制菜消费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但关键仍在于超市积极引导,打消消费者存在的顾虑。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在卖场加工的即配、即食食品超市可以通过可视化的加工间,让消费者全程看到产品加工过程。在原料的选择上也可以直接使用卖场生鲜。目前,日本超市通常会有1/3的面积都用作了加工间。
对于即烹、即热等预包装商品,则可采用透明包装,让消费者清楚地看见所用食材。非透明包装在卖场陈列时,也会做内部或烹饪完成后的样品展示,使消费者对商品有更直观的理解,从而促进购买。同时,为保证预制菜的还原度,也需要制造商对所用原材料、加工工艺、包装材料及保质期等进行严格管控。
性价比问题,需要规模效应显现才能逐步优化。通常预制菜的低于定价需要低于餐厅、外卖,否则消费者就很难去选择多一道工序的预制菜。
《第三只眼看零售》:除上述问题外,在布局预制菜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其他被超市经营者忽视的困难或问题?
李雪:做好预制菜这一品类,对于超市而言意味着竞争力。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部分超市并不具备经营这一品类的加工条件。
首先,是投入问题。即配与即食类预制菜需要在卖场内开设加工间进行现制现售,对物业条件要求高,投资成本大。日本超市有很多是自建物业,在门店筹划阶段就对加工间进行规划,规避了后期改造投入问题,而国内不少超市的物业不具备开设加工间的条件。
其次,是风险问题。即配、即食类短保商品对于门店来客数要求较高,超市必须考虑门店客流是否足以支撑这一品类经营。目前国内超市普遍面临来客数逐年下降问题,这意味着超市开发生鲜加工、熟食等商品损耗不可控,盈利也难得到保证。但同样,缺乏这类差异化商品,会更加削弱消费者的来店动机,使得超市陷入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之中。
即配、即食类应是开发重心
《第三只眼看零售》:超市应该如何定义即配、即烹、即热、即食四个品类预制菜在卖场的角色?
李雪:目前,即烹与即热食品销售增速很快,预计未来也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同时,由于是供应商主导产品开发,超市经营门槛低。但国内电商渠道发达,决定了消费者更易选择电商平台,这类商品很难为超市带来差异化竞争力以及更高的利润贡献。
即配、即食品类对于超市本身的物业条件、经营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但是这类商品容易做出差异化,整体利润水平高。因而,更能够发挥出自身在引流获客以及拉动销售上的作用。
从上述角度来看,在预制菜的经营中,超市需要将重心放在强化即配、即食品类上。通过配置加工间提供现制、极鲜的商品,因为这样的商品和现制现售的方式,可以为消费者带来线上难以达到的感官体验。
《第三只眼看零售》:目前,预制菜赛道中有哪些增长品类与变化趋势值得超市关注?
李雪:日本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预制菜品类主要是半成品配菜包(Meal Kit)、冷冻配菜包(Frozen Meal Kit)、袋装熟食(Pouch Deli)、微波加热熟食(Range Up Deli)和包装米饭等。
疫情期间,消费者外出就餐不便,但喜欢尝试多种菜系的饮食需求并未改变。因此超市应该开发更多不同地区、不同口味的预制菜。比如,日本制造商、零售商近期开发了不少西餐类、意大利料理、东南亚料理、中餐类的商品,这也是现阶段超市目前从餐饮端获客的主要途径。
目前来看,日本已经走过了从偏重主食向多种菜系、菜品的开发过程,未来这也是国内预制菜发展的关键环节。【完】
。来源:香港二四六开奖免费资料,实时解析说明:超市经营预制菜,应该向日本学些什么?转载请注明来自博远海外通,本文标题:《香港二四六开奖免费资料,实时解析说明:超市经营预制菜,应该向日本学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