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11月13日电 题:云南滇剧:300年乡间“年戏”温润年轻人
作者 时文枝
身穿大靠,顶盔掼甲,24岁的张珂哼上小曲,走起台步,为前来体验滇剧妆造的年轻人做示范。她是牛街庄民间滇戏(滇剧)第五代传承人,随着滇剧研学活动等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她所在的滇戏博物馆,体验300年前乡间“年戏”的快乐。
位于昆明东郊的牛街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滇剧窝子”,看滇剧、学滇剧是村民的主要消遣方式。张珂回忆说,“小时候,家里大年初一到初八都不见人,都在各村唱‘年戏’”。
牛街庄滇戏博物馆由张珂的爷爷张勇于2009年创办,是云南首家滇戏博物馆。馆内除百年戏服、道具、曲谱外,还有云南现存为数不多的老郎菩萨雕像。“古时演员们在演出前都要祭拜老郎菩萨,以求演出平安顺利。”
现已77岁的张勇聊起滇戏,眉飞色舞。“滇戏和京剧不一样,是七分念白三分唱”,张勇说,滇戏因饱含云南方言,富有烟火气,比如“克哪跌”(去哪里)、“老倌儿”(老头儿)等。
据史料记载,西南联大时期,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等学者成为昆明戏院常客。清华大学原国文系主任刘文典甚至评价说:“真正能保持中国之正统者,唯有滇戏。”不过,彼时文人墨客所听滇戏是清朝时由外乡人带来的秦腔、徽调等融入云南滇曲滇调而成,以昆明官话为本;现在则融入更多当地民族元素。
时光流转间,滇剧已有1600余个剧目,彝族《赛装姑娘》、傣族《南慕罕公主》、白族《洱海渔歌》等滇剧层出不穷。自2011年免费开放至今的牛街庄滇戏博物馆,已累计迎来3万余人参观。
张珂与姑妈张春丽为滇剧谋出路,开设滇剧新媒体账号、建立粉丝社群、安装字幕机、专业老师授课,将曾是滇剧老戏迷“秘密据点”的滇戏博物馆,变为年轻人周末、寒暑假的打卡地。
在演出现场,张珂曾经遇到有年轻观众对父母误将滇剧介绍成京剧予以纠正。“每当听到这种声音,感觉我们做的都值了。”张珂说。
云南玉溪市滇剧院院长冯咏梅牵头成立了‘西南地方戏曲联盟’,以促进云贵川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创新。
57岁的泰籍华侨张亮表示,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滇剧团(院)走进泰国,让滇剧不被年轻人淡忘。
张珂说,希望滇剧这一传统艺术能够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