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静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客户的夸奖。”但在“碎银几两”的诱惑下,总有商家突破诚信经营的底线。近日,一段反映“大理双廊古镇商家涉嫌售卖假银器欺诈游客”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博主称,他在同一条街道上从三家不同店铺购买了银器,经过专业检测后发现,“有两家的材质检测出来不含一丁点儿银”。
真金不怕火炼,真银也该不怕检验。可按照这位打假博主的检测,有问题的两家店铺,一家银镯子实为银包铜,刮开亮闪闪的表面,铜质材料原形毕露;另一家更离谱,银镯子实际是挂着“银”的名头卖铜和镍。用非贵金属冒充贵金属售卖,不仅坑了消费者的钱包,还有可能危害身体健康。按打假博主查询,长期佩戴镍制品,可能对皮肤造成伤害。坑钱又害人,如此黑心商家,不惩戒不足以平息消费者的愤懑。
目前,假冒伪劣商品已被当地市监局封存,涉事商家被立案调查。相信,在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严厉打击之下,大理双廊古镇“银手镯”造假事件,应该能很快得到应有的处理。但一个“银手镯”被验明正身,又有多少造假的“银手镯”等待被擦亮呢?
景区乱象,离不开“一锤子买卖”思维作祟。商家短视,只顾眼前利益,将游客当韭菜收割。反观游客方,即使事后发觉被骗,碍于维权成本,多数人也只能吃哑巴亏、自认倒霉。如果没有这一批较真的消费者,更多的问题商家仍能靠着宰客,赚得盆满钵满。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摆脱治理景区坑人总靠“网曝”的路径依赖?不妨从探索智慧化管理机制入手,创新执法模式,提升监督效率,告别“打地鼠式”治理。以往,景区经营秩序管理,让地方工商管理等部门,如同“猫鼠游戏”一样,曝光一起打击一起,上热搜就立刻灭火,时间一长,问题却又死灰复燃。
与此同时,推进科技赋能,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抓手,让行政执法监督更高效。通过对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用户的评价,实时进行分析,从不满意的评价中发现问题商家和缺位之处,及时加以纠正和处理,提升游客满意度。长此以往,或能形成综合治理,让景区营商风气扭转,让地方文旅真正赢得好口碑。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注:图片为示例,实际图片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