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除了猪和鸡,是人类的重要肉食来源之一。全球各地的人们都有食用牛肉的习惯,不仅因其肉质鲜美,更重要的是它能提供丰富的热量和营养。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式,但要说到食牛方式最多、最全的,无疑是中国。
在中国,能将牛的食用方式发扬光大的,当属“潮汕牛肉火锅”。据说火锅店里的食材都是由精明的潮汕人亲自去云贵川挑选来的黄牛,他们精准分类新鲜屠宰的黄牛的不同部位,搭配熟练的刀工、独特的制法,以及秘制的蘸料,将“潮汕牛肉火锅”在美食界搞出大名堂。
全国各地都有牛肉面,但能将牛肉面做成街知巷闻的美食的,非“兰州拉面”莫属。在兰州,当地人称之为“兰州牛肉面”,要做出地道的兰州牛肉面,自然少不了用牛骨头和牛肉配秘制料包熬出的“汤水”,这是整个牛肉面的灵魂。
在贵州贵阳,带皮牛肉是当地火锅的一道特色配菜。人们印象中的牛皮大多用于制作皮革,但在这里,它成为了美味的食材,让人产生品尝的欲望。
在贵州兴义鲁屯,当地人会将牛蹄制作成餐桌上的美食。在肉食摊中看到这个,或许会让人好奇,以为是少数民族特有的食物,就像布依脆皮狗肉一样。
在广东河源新港,有一个名为“牛头宴”的筵席。除了常见的牛肉、牛杂,主角是采用独特配方秘制的牛头。整个牛头,虽然可食用的肉不多,但胜在鲜香弹韧。
“酱爆牛欢喜”这道菜,我第一次听说是因为港剧《低俗喜剧》。据说这道菜的起源在广西,但我是在广州吃到的。
民间有“以形补形”的说法,据说这锅汤是用牛鞭、牛骨,配以正气、补肾强筋、祛风除湿的滋补中药材:巴戟、杜仲、牛大力、蜜枣等,以柴火慢炖4小时左右。
南方人普遍喜欢吃牛杂,各种烹饪手法层出不穷,但吃起来,感觉都似曾相识,只有广西贺州的牛肠酸将酸、辣、甜、咸集于一身。当地人习惯在入睡前来到街头巷尾,坐在简单的小摊前来一碗牛肠酸。
贵州黎平侗族人的祖先发现牛很少生病,即使生病也会自己上山寻找草药医治自己。侗族人祖先从中得到启发,做出了后来侗族人眼中的待客上品——牛瘪,又叫“百草汤”。将牛宰杀后,取出牛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内容物,挤出其中的液体,加入牛胆汁及佐料,再与牛肉、牛杂等一起烹制。这不仅味美,还能提高食欲,养身治病。
在青海玉树,当地除了传统的牦牛肉、牦牛酸奶外,还有一种只有最尊贵的客人才有机会品尝到的美食。每年6、7月份是牦牛生长最旺盛的时期,烹制这道美食的前一晚,由专业的师傅从回家的牦牛脖子处取出适量的静脉血,同时不会伤及牦牛的生命,第二天一早,牦牛又可以自行出门觅食。将风干牦牛肉粒搅拌到牦牛血中,蒸个半熟,然后搁置在一边,等凉后结块就可以吃了。
对于大部分外地人而言,想要吃这道“血淋淋”的美食,绝对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
以上内容已配上图片,通过视觉呈现了中国各地不同的吃牛方式,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美食。